相信不少人都觉得“手机游戏的业务概念”不过是个遥远的术语,但对于像我这样在移动游戏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的产品负责人——维克多·归腾来说,这五个字,其实藏着闪烁的机会与焦虑的矛盾。每次参加行业聚会或被朋友问起,什么叫“手机游戏的业务概念”,我其实都忍不住想带他们扒一扒这个行业的底裤,从一个资深“做局人”的视角聊聊,手机游戏怎么做成大生意,它靠什么持续赚钱,还有哪些你以为理所当然、其实背后充满玄机的逻辑。 外行以为做手游就是开发一款好玩的产品,用心打磨内容,然后上线推广就等着收钱。但现实是,“手机游戏的业务概念”更像是一整套商业生态系统的综合体,远比做一款好游戏复杂得多。游戏本身只是个入口,真正的生意是从玩家下载到留存、活跃、付费到社区共建的每个环节都套着逻辑链。 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,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已突破1439亿元,同比微增。这背后,不再是单纯靠流水线生产抄袭作品就能分到蛋糕,现在头部厂商几乎都在围绕“游戏+社区+衍生内容”搭建矩阵,无一不是在建立属于自己的业务护城河。对,我一直觉得,现在的手游公司,做的其实是“运营玩家生命全周期”的大买卖。 “免费游戏”的说法让人误以为手游赚钱就靠充值,而实际情况——作为内部人士我可以很负责地说,“免费”是入口,付费才是大头。拿《王者荣耀》举例,2023年又蝉联全球最赚钱移动游戏,光皮肤销售和虚拟道具流水收入就超过200亿元。 现在大多数游戏产品,不仅靠内购,还有广告、合作推广、IP授权、甚至内容出海多维变现。我经常和团队说,单一的内购收益已经不够安全,只有做生态才能抗周期。看看米哈游的《原神》,除了游戏内消费,还有音乐、动画、周边、联名,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生态圈。业务概念早已不是单点思维,而是多点联动的商业网格。 虽然行业规模在涨,留存和活跃才是手机游戏的生死线。很多创业团队一开始只关注推广投入,殊不知2个月后留存可能连2%都不到。流量焦虑是所有游戏商务的日常噩梦。 我本人负责的某款战术竞技手游,从上线初期的DAU(每日活跃用户)50万,到半年后稳定在12万,团队内部经历过多少优化和反思。“业务概念”最核心的指标,从来都是活人玩家而不是注册量。不管你多少推广预算,最终还是要看玩家愿不愿意留下、付不付钱、会不会自发拉朋友入坑。 数据最新的AESR报告显示,2024年国内手游平均7日留存仅有10.1%,所以手机游戏的运营和产品必须无缝对接,用活动福利、社交玩法、社区共建、内容迭代强力提升玩家粘性。行业洗牌越来越快,只盯着广告投放早已过时。 手游领域的“业务概念”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升级为“全流程运营体系”。你没法只做一款好游戏就高枕无忧了,而是必须以更高的格局,去设计社区内容、玩家社群、乃至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容IP。 比如网易系最近两年,除了不断拓展主线产品,还同步推出漫画、动画、线下展会,用内容复用和品牌联动,极大丰富了用户触点。以业务为核心,从社区、生态、IP联动切入,已经是手机游戏行业的“新常态”。我在项目复盘会上经常说:“运营团队的想象力和资源整合力,已经和产品团队的创意一样重要。” 都2024年了,代表本人观点内容、云游戏、区块链经济体说得飞起,但在我看来,再高的技术红利,能否真正落地为业务价值,永远绕不开“玩家体验”和“生态联动”这两大根基。 今年爆火的AI捏脸和UGC玩法,确实给一些RPG和沙盒类手游带来了DAU提升,但回到业务本质,还是要通过这些创新手段,提升玩家参与度和生命周期价值。如果只是一阵技术风潮,无后续沉淀,依然留不住“人”。 总结这一切,“手机游戏的业务概念”其实是一场跨越创意、流量、技术、社区和商业联动等多维领域的无休止博弈。做手游生意,比拼的不单是游戏品质,更是长线运营的耐心、玩家关系的维护,以及持续内容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敏锐变革力。 如果你正想切入这个行业,或正在思考怎么让自己的作品更具生命力,不妨更关注那些看似“琐碎”的业务环节——从用户增长、活跃、留存、付费、社群到跨界生态,每一步都是不可分割的生意经。 这个时代,用户用脚投票。只有把“玩家喜好”当成业务概念的底色,才能在这片日益拥挤的赛道中,真正生存下去,甚至活得漂亮。这就是我,一个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、见惯胜负的游戏生意人,对“手机游戏的业务概念”的全部理解与情感。
手机游戏的业务概念背后的商业魔法:从流量变现到生态构建的内行解读
2025-09-17 16:34:21阅读次数:94 次
举报
游戏是怎样变成“生意”的?远不止一款APP这么简单
“免费”只是幻象:剖析游戏盈利的多线程
流量焦虑:一个“活人”比1000个僵尸用户值钱太多
产品只是开始:运营、社群和生态是决胜场
技术红利红透半边天,却从未改变“业务概念”的底色
手机游戏的业务概念:一场关于“人、流量与内容”的无休止博弈
热门游戏
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