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欧洲防务圈的一则消息,把不少人的注意力从能源账单、通胀数据上拽了回来——德国要掏3770亿欧元搞“长期军备升级”了。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?差不多相当于德国去年GDP的10%,比爱尔兰全年的经济总量还高。

根据德国政府内部文件,这笔钱要覆盖的领域有点“全”:陆地上的新型坦克、防空系统,空中的F-35战斗机,海里的巡逻舰,甚至太空里的低轨军事通信卫星网络、网络部队的攻防系统……林林总总列了320个项目,其中近一半资金要留给莱茵金属、迪尔防务这些本土军火商——光是莱茵金属的坦克和弹药订单,就占了数百亿欧元,而美国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也在采购清单里。

为什么突然砸这么多钱?德国政府的理由很直接:“应对俄罗斯威胁”,还把2029年定为联邦国防军“具备全面作战能力”的最后期限。默茨今年5月就明说,要把德军打造成“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”。但俄罗斯方面压根不买账,直接批这是“无稽之谈”,“不过是西方为涨军费找的借口”。

其实从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,德国的防务政策就开始“转向”了——当时设立的1000亿欧元国防基金,已经花了不少在对乌武器供应上。比如乌克兰之前进攻库尔斯克时用的“豹”式坦克,就是德国给的。现在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对乌第二大武器供应国。

但问题跟着来了:钱从哪出?要知道德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可不太“稳”——经济学家嘴里的“严峻衰退”不是吓唬人,今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基本停滞,工业订单连续6个月下降,连汽车、机械这些传统优势产业都在喊“订单不够”。

一边是民生领域的支出压得喘不过气(比如能源补贴已经花了几百亿),一边是几百亿的军费开支,网友的讨论自然分成了两派:有人觉得“现在欧洲局势乱,安全是底线,加强军力没毛病”;也有人反驳“连工业都在往外跑,砸钱搞军备就能解决问题?最后还不是老百姓埋单”。

其实从2022年开始,德国的防务政策就变了——当年设立的1000亿欧元国防基金,已经花了不少在对乌援助上。现在默茨政府想再往前一步,把德军打造成“欧洲最强常规军队”,但绕不开的矛盾是:当一个国家把大量资源往军事领域倾斜时,那些原本该用在教育、医疗、产业升级的钱,会不会悄悄“挪位置”?

说到底,“最强军队”的名号或许能赚点眼球,但对于普通德国人来说,更关心的可能是:下个月的电费会不会涨,孩子的幼儿园补贴能不能保住,工厂的订单啥时候能回来。毕竟,安全感从来不是靠“砸钱买武器”就能全部解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