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7日晚,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则公告,让不少关注白酒行业的人停住了滑动屏幕的手指——陪伴公司走过数年的董事长张德芹,因工作调整正式递交辞呈。根据公告内容,这份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时即时生效,意味着从当天起,张德芹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、董事及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相关职务。
对于这位“当家人”的离开,茅台董事会的评价透着务实:“忠实履职、务实敬业,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”这句话里藏着不少行业里的“实事儿”——比如他推动的酱香系列酒全国化布局,让赖茅、王子酒的终端网点在两年间翻了一倍;还有去年针对年轻群体的“i茅台”数字化平台迭代,虽然初期有争议,但确实把茅台的触达面从“老酒客”拓宽到了“新中产”。
消息传开后,各个圈子的反应挺鲜活:股吧里有投资者急着问“接下来谁接?会不会影响产能规划?”,也有老股民翻出财报说“他在任时营收年均15%的增速,够稳”;我认识的重庆经销商大姐发来消息:“昨天刚进了三箱迎宾酒,就怕变动影响供货”,旁边做行业分析的朋友立刻接话:“茅台的供应链早模块化了,单个人事变动碰不到终端根本”;连我爸这种“只认飞天”的老酒友都凑过来问:“是不是去年来重庆糖酒会的张总?他说的‘白酒要讲老工艺’,我觉得对味儿。”
其实对茅台这种“顶流企业”来说,人事调整从来不是“意外”。张德芹的离开,本质是一次正常的工作安排,但因为“茅台”这两个字的分量,连行业都跟着“敏感”起来——有人盯着接任者的背景,猜是内部提拔还是外部调任;有人关心战略会不会变,比如直销渠道会不会继续扩;还有人翻出他去年在经销商大会上说的“品质是根”,说“只要这句话没变,茅台就还是茅台”。
对普通消费者而言,可能更在意的是“飞天的酒香变没变”“生肖酒的设计还精不精”——毕竟大家买茅台,买的是几十年不变的醇厚。而对行业来说,这次变动更像一次“国企改革的小注脚”:高层的正常调整,恰恰说明企业的运行逻辑越来越靠制度,不是靠某个人。
至于张德芹的去向,公告里没提,但“工作调整”这四个字已经说明是组织安排。说不定用不了多久,我们会在另一个岗位上看到他——能把茅台管得“稳中有进”,这样的经验,在哪都值钱。
说到底,茅台的故事从来不是某个人的故事,是工艺的故事、团队的故事、长期主义的故事。张德芹的离开,是一段旅程的结束,也是另一段的开始——而茅台的酒,还会接着香下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