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常看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凌晨《中国新闻》的观众发现,主播台多了一张新面孔——徐睿思。这位梳着利落短发、语气沉稳的新人,刚亮相就被网友“挖”出了不少“成长彩蛋”。
徐睿思的“新闻起点”早在高中就埋下了。2018年,还在河北遵化市第一中学读书的她,拿下“未来金话筒”全国高中生播音表演新苗推优赛冠军。当时17岁的她攥着奖杯说:“我想考中国传媒大学,做能传递温度的新闻主播。”后来的路,她真的踩着目标走:2019年考入中传播音专业,本硕连读的7年里,她泡在演播室练声、跟着导师做新闻实践,连专业课的即兴评述作业都写满了三本笔记本。
更巧的是,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,徐睿思还当过运动员入场引导员。当时她举着国家牌走过鸟巢跑道的画面,现在被网友翻出来对比“直播间里的她”——有人留言:“原来她早就站过国际舞台,现在做国际新闻主播,肯定更懂怎么讲好不同的故事。”
徐睿思的亮相,戳中了很多人的“逐梦共鸣”。网友讨论里,有人为“梦想落地”点赞:“不是突然的逆袭,是高中练稿到深夜、大学泡演播室、读研跟拍新闻的积累”;有人关注“凌晨时段的挑战”:“深夜直播最考验专注力,能hold住3点的新闻,说明她下了真功夫”;还有中传学弟学妹留言:“学姐的经历给我们打了气——专业路扎实走,总会有机会”。
其实徐睿思的故事里,藏着年轻人最真实的“逐梦逻辑”:没有“开挂”的剧情,只有“把每一步做成标准答案”的认真。高中时为比赛反复打磨自备稿,连绕口令都练到“嘴皮子打结也不放弃”;大学时主动申请去校电视台做早间新闻,天没亮就爬起来练声;读研时跟着老师做“一带一路”主题报道,跑了3个省份采访中小企业家——连冬残奥会的引导工作,她都当成“观察国际文化的窗口”,特意提前查了每个国家的礼仪习惯。
现在的她坐在央视主播台后,念着凌晨的新闻稿,声音里既有新人的清亮,也有“准备了很久”的沉稳。对观众来说,凌晨的新闻需要“稳”;对她来说,这是“新闻人生”的新开始——就像她当年在比赛里说的:“我想做的,是能陪观众一起‘看世界’的主播。”
说到底,徐睿思的“从校园到央视”,不过是“把热爱变成专业,把专业变成职业”的普通故事。但正是这种“普通”里的坚持,最能让人共鸣:那些深夜练声的日子、那些为作业熬的夜、那些跑采访晒黑的脸,最终都变成了主播台上的从容。
凌晨3点的直播间里,她对着镜头念出“各位观众晚上好”(注:央视凌晨时段《中国新闻》仍用“晚上好”播报语),声音穿过屏幕,落在每个还没睡的观众耳里。对她来说,这是“梦想照进现实”的时刻;对我们来说,这是“认真生活的人总会被看见”的证明——毕竟,能在深夜里为世界传递消息的人,本身就带着一种“把平凡事做好”的力量。
